我不是海归,也从来没把自己当作过海归。只是曾经在加拿大生活过一段时间,于是相熟的朋友就硬是将我往海龟的范畴划。所以只要你曾经淌过海水,在大洋彼岸呆过,那么周围的人都会用海龟来套你,可见“海归”是一个相当热门的词。但是不要以为能当“海龟”很荣幸,朋友们每每称我为海龟时,都是以一种嘲弄的口吻说出。

相熟的朋友没有顾忌,动不动就以海龟来取笑我。不熟的人,当听说你是从外面回来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回来投资呀?”似乎觉得在海外呆过,回来理所当然就要投资,否则回来干嘛,一定是在国外呆不下去了。当然也有不少人,因为觉得你是海龟,似乎就和他们有隔阂,于是大家都对你客客气气,而这种客气往往于事无补。

我任职于一家香港机构,平时在广州跟别人聊起,说是刚从加拿大回来倒也没太大的问题。但偏偏我要经常到底下各县出差。人们看到我的名片,往往以探寻的目光问:“你是同胞?”我连忙声明:“不,不,不,我是同志。”压根儿不敢提我是加拿大居民。

现在中国各地都在搞招商引资,人们对你感兴趣的不是你是不是海龟,而是你是不是外商。所以有些干得比较成功的海龟,他们也说自己的公司是外资公司。这样你去跟各地谈生意时,人们才会对你重视。

那么为什么海归作为一种现象在不断升温,而实际上人们对海龟的看法又有点不以为然呢?我想分开两类海龟来说说原因。

第一, 对于回来创办企业的海龟来说,做得很成功的并不多。很多海龟回来办企业、办公司冲的是国家的优惠政策,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对,问题是有些海龟就想借着海龟的名义拿了政府支助的那一笔钱就走,并无意于真正办企业。而对于真正想干一番事业的海龟来说,政府支助的资金却只是杯水车薪。而政府的风险投资的支持力度又不够大,因为政府本身就没有一套健全的制度来评估项目。那么一些私营的投资公司又是否可以对海龟企业作资金上的支持呢?我曾跟北京一位私营的投资管理公司的老总聊过,他说他们不但投资项目,也包办了管理,但是他们选取的项目通常都在半年后就有回报的,显然他们选取投资的项目也是相当有限的了。资金的不足制约了海龟企业的发展,我们看到的成功的海龟企业就不多,所以人们对海龟企业的整体认识就不是那么好。
第二, 对于回来找工作的海龟来说,很多文章都谈到,他们往往以国外的标准来提薪水要求。可国内的老总们却是这样的心态,我花5000元一个月就可以请一个土鳖,干嘛要花1、2万来请一个海龟呢?你说你的技术如何如何了得,而在中国做生意注重的是人脉关系,有生意就能赚到钱,有钱又何愁找不到技术呢?所以国内的人对回来找工作的海龟是以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来对待的。

虽然土鳖还不至于将海龟看作是异类,但至少是有隔阂的。除非海龟们能彻底地放下自己的优越感,真正的和土鳖打成一片,这才有助于海龟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