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夜的中国

大部分外国企业家、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对中国市场的盈利期望过高,他们的中国热与外资企业在中国所达到的实际利润不成比例,这是一家国际独立研究机构—《中国经济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最新一项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

该项研究根据美国公司在华子公司的收入、美国在亚洲的控股公司的在华营业额、以及中国公布的统计数据和对企业的询问调查结果计算得出,2003年美国公司在中国的盈利合计82亿美元,远远落后于日本,略高于澳大利亚。美国公司在墨西哥的盈利也比在中国的高出1.7倍。据德国最大银行德意志银行的统计,外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回报率低于印度。虽然印度经济已开始回升,但投向印度的外国资本依然只是投向中国的几分之一。

尽管在中国的利润越来越薄,外国企业依然照投不误。2004年的统计数据将会再次表明,中国吸引的外国投资额高于世界上任何其它国家。

北京的德国中心负责人佐默认为,利润降低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国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由于涌向中国市场的外国企业越来越多,中国本国公司越来越成功,使得中国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价格下跌,人工费用提高。对欧洲企业来说,欧元强劲也减少了利润。佐默介绍说:“许多在中国生产的德国企业也需要从德国进口配件。欧元上涨,提高了成本。”

德意志银行分析家观察到,许多公司开始疑问在中国投资的盈利和风险是否还成比例。投资风险除竞争激烈以外,还包括市场透明度不够,市场调节手段于外资企业不利。该银行告知,他们在进行企业询问调查时,几乎没有一家德国企业愿意透露他们在华业务的盈利,其它国家的企业也同样回避利润话题。

中国“入世”时曾许诺,无论内企外企,一视同仁,但实际情况却与此相差甚远。尽管如此,德国中心的佐默还是坚信,虽然环境不利,在中国还是可以“赚好钱”。他认为,不少企业在中国进行再投资的事实就证实了这一点,而德国的中型企业几乎完全依靠其在中国的经营利润来进行再投资的。

此外,外资企业的中国业务收入并不仅限于在当地达到的利润。出口在中国生产的产品有助于这些企业保持和扩大其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即便是母公司出于成本原因而失去了竞争能力。其次,由于在许多情况下,高科技配件还需由母公司提供,所以母公司最终也受益。

许多公司甚至利用中国子公司对其在其它国家的分公司进行帐务“美化”。专家们一致证实,所谓的“转移定价”是跨国公司的普遍做法:他们一是让中国子公司高价购买母公司的配件,以降低在中国的利润,提高母公司的收入;二是让中国子公司以企业内部特价向其在其它国家的分公司提供配件,降低后者的生产成本,提高它们在其它市场的竞争力。跨国公司非常乐意做这样的价格游戏,降低在中国的利润,因为利润毕竟是要上税的。
(施彦)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